新资讯:四川古蔺与贵州金沙交界的鱼塘河渡口

2022-11-26 05:58:38 来源:古蔺同乡会

四川古蔺与贵州金沙交界的鱼塘河渡口

罗 树


(资料图)

赤水河上游过境段鱼塘河,是四川省古蔺县椒园镇与贵州省金沙县清池渔河村、六羊村境内的天然分界河。鱼塘河上游起点在七星关区田坎乡青构坡、四川古蔺县椒园乡和金沙县清池镇交界处的鱼背上,纳入境内水边河和二道河汇聚而来的里筐岩之水,为金沙县与古蔺县界河。

鱼塘河流经仁怀市龙井乡、四川古蔺县椒园乡与清池镇交界处的三岔河,汇清池镇与九仓镇、龙井乡界河普子河之水后出境。境内全长8千米,河面宽50—100 米,流急滩险,间有回塘坨,流域面积683平方千米,水位低、落差大,无农田之利。

关于鱼塘河地名来历,未见古代史料记载。金沙县清池镇罗绪虎等人近年所编《清池镇志》载:

“乾隆元年(1736)夏天,贵州总督张广泗南下阅边,途经此地,看见落山的太阳余晖从七星关区境内的斯栗坪大山斜射下来照入水中,与对面悬崖反射回来的光线一道汇聚于此,河水清澈见底,各色鱼儿欢快游玩。见此美景,不禁惊叹:“真是一个活鱼塘”,鱼塘河名称因此产生,并在南岸立碑以作纪念,因年代久远,碑已散佚不存。当时,鱼塘河河床较低,上游的爬灰洞水流湍急、吼声雷动,张广泗因此在右边岩壁上题有“雷吼涛声”斗大的字,及今只能仿佛见到前两字,余被河水浸蚀淹没。以此证明“鱼塘河”名称的来历,后人把“鱼塘河”误写为“渔塘河”,义渡碑上也是误写。”[1]

鱼塘河渡口功能主要是义渡,方便川黔两地人民的来往。

据《古蔺文史资料》[2]:其义渡之兴,始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先募钱粮,开通道路,后被匪拢乱而义渡延迟,至同治九年(1870年)6月16日定为川黔义渡,有碑记载,位于椒园乡。由当地禀生沙福生出产添入。后经会议以罗洪甲、刘必真、康开秀、梅有福、罗江荣、何光斗、彭金龙等为首,募捐造船进行摆渡。此渡口历来重视安全,仅在同治时期淹死1人。

运输上,曾经从上游往下游通过水运木料及其他货运,经柏杨坪、鄢家渡、大渡口、草帘溪、茅台、二郎、太平渡进入贵州境内,至合江、重庆、上海,解放后的多年仍然继续,至上世纪七十年代。

1935年2月17日,红九军团主力经贵州毕节金沙清池,从鱼塘河渡口渡过赤水河进入古蔺椒园玉林村。然后沿赤水河的拉船路直上,经沙河坝、牛滚塘后,再沿白沙河直上到达马嘶乡的姚家坪,最后经玉龙、槽房抵达养马嘶与随军委纵队行军的一部汇合。当晚,在养马嘶宿营。[3]

今实地参观,鱼塘河渡口已经“渡改桥”,鱼塘河大桥已经巍然横跨在赤水河上,渡口早已结束了渡船过河的历史。渡口两岸的路道草木青青,只能是依稀看到曾经的古道。左岸四川岸碑已不存在,从对面贵州岸边,沿古道爬坡约一公里处,还矗立着几块石碑,石材极好,碑文清晰,铭文“义渡”的规定和要求。

资料来源:

[1]《清池镇志》,贵州金沙县清池镇罗绪虎提供。

[2]《古蔺渡口知多少》(王道平)

[3]《图说四渡赤水》,古蔺县委宣传部。

|罗树

|罗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