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濠江】消失的旧时捕捞作业

2022-11-28 23:00:03 来源:濠江宣传

编前话1


(资料图片)

它们在时空里,它们在故事中。

它们在东入浩瀚的江流中。

它们是濠江的柔软与诗意。

消失的旧时捕捞作业

文/蔡诗顺

我们的家乡依山傍水,面临大海和一条内江,昔年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俗话说“靠山食山,近海食海。”乡民们除了以农业和盐业为生活来源,有的人从事渔业生产,而渔业生产除专业人员用大船到大海打鱼外,还有业余人员在浅海或内江做各种各样小规模捕捞作业。

闸 薄

这种捕捞作业,适应范围在浅海域或接连大海的内江水域进行。主要工具就是:薄仔、网罗、网靴、小船仔。薄仔就是竹条和绞丝织成的,间隙很密,密度就像挂门的竹帘那样,每领薄仔高度一米半,长十米。闸薄需要几人合作,薄仔少则几十领,多则一百领以上。闸薄要看涝水,溪水退潮退到见滩涂,就开始围薄,将薄仔围成一个大长方形,潮头一面开几个口子,潮尾一面张二个罗。当潮水开始涨了,鱼虾蟹蛴就从开口处进入围薄内再进入网罗中,当潮水涨到差不多,就把潮头一面开口围上网罗,如果水比较深的还要增加薄仔高度,就要“接薄”。趁着潮水未稳定就开始用“网靴”从潮尾一边的网罗中“靴鱼”,这时鱼类在水上层,不会沉底,容易捕捞。当潮水开始退潮那会儿,鱼随着潮水流动钻进另一面的网罗中,又开始捞鱼。虽然没有很大的鱼,也有非常丰厚的收获,很多鱼类,黄鲚,淡甲,沙尖,划鱼,鳗仔,还有虾蟹蛴等等,非常鲜肥,比较好卖。

踏脚窟

踏脚窟这种捕捞作业,主要是掠虾的一种方法,在比较浅的咸水塭池或浅溪中进行,这种作业长时间弯着腰很累。工具只需要一个篓子和一支约3米的竹杆就行。夏秋季令才能做,气温比较高,适应人体在水中作业,还要黄昏后进行,入夜气温降低,虾仔到水底休息就容易抓住。吃饱晚饭后,披着夕阳的余辉,带着一支竹竿和一个篓子,来到青洲盐场的大塭池里,选好位置后就开始劳作。把竹竿竖直插紧作为目标,从此开始踏脚印,一般几千步围成一个大圈,脚印相距大约是四五十公分,夜间水比较阴凉,虾子隐藏比较温暖的窟窿里,同时可以减少水波晃动更好地休息。脚窟踏好天色就暗下来,虾也开始躲在里面休息。就背着篓子,从原点开始顺着每一个脚印用手摸抓,脚步还是按照原来留下的脚印踏过,一个不差,不然就混乱了,这样反复进行几次也就差不多了,抓到的虾就放篓子里,夜色也很深很深了,人也疲倦了,抬头望着满天闪烁的星星便收兵回营。收获不少,少则两斤,多则几斤,等待天亮才拿去集市卖,收入可观,照当年工值起码当两天的报酬,补贴家用。

落 溪

落溪是什么?字面解释是到溪中去,在我们家乡落溪就是咸水江里抓鱼虾。家乡有一条连通南海的濠江,也叫河渡溪,水产资源非常丰厚,落溪也成了很多人的一种收入门路。落溪是要看涝水的,当潮水开始退的时候,溪水比较浅,人们背着篓子徒手去抓海货,直到复潮就上岸。鱼虾蟹蛴,什么都有,这种作业有点可怕,经常被暗礁、蚝石、鱼蟹等伤害,有渔谚:“一鲂、二虎、三沙毛、四金午、五黄䱱、六淡角、七蟹、八蛴、九虾姑、十蟛蜞“,遇上这些鱼,被它们的尖刺刺得肌肉红肿,遇上蟹蛴蟛蜞常时被大脚钳住,疼得难忍,它们虽厉害,也怕被人逋住,要逃命就把大脚舍掉,大脚还死死夹紧人的手不放。潮汕有句俗语,“蟛蜞舍大脚”由此而来(意思是去掉次要,保全主要)。

烧螺也是落溪的一种收获,一般是天气比较炎热的夏季,家乡流传一句话:“五月十三老钵槽,禾埠姿娘烧螺。”塭池里和江里有丰富贷色,有的人拾来自己食,有的人拾来换钱,煮熟上街巷去卖。烧螺体形小,但肉很好食。热夏天江中有一种体形像小蜗牛的壳类——钱螺,很讨人喜爱。钱螺回家一般都是腌制作为自家三餐佐料,腌制过程:首先放入食盐搅拌,清水洗去粘液,然后配上食盐、蒜头、辣椒(辣椒酱)、王须,腌制好的钱螺就要晒太阳,增加香度,一般二三天就要食吃完,不能放太久,因为原汁原味的东西,没有下保鲜剂。腌制的钱螺配粥非常“杀嘴”。由于江海水质影响,钱螺早已消声灭迹。

拗 罾

罾,捕鱼的鱼具。它的制作方法:用两根长竹竿用火烤屈成弓形,交叉成十字,交点缚紧,网袋缚在两根竹竿四个端点,再用两根长竹竿一端缚在张网袋的两根竹竿交叉点,而竹竿的另一端系在岸边的站台上,站台外傍竖一支直杆安上辘轳,一条绳子穿过辘轳系紧罾袋的支撑竹竿交点,作为罾袋起落的控制绳,而网袋底网目比较密小,外圈逐渐变大一些。昔年,经常看见有人在濠江拗罾,濠江具备拗罾的优越条件,它是一条通向南海的内江,潮起潮落,大海的鱼类会随涨潮游入濠江,水产资产丰富,拗罾就趁潮水涨和潮退前这段时间。每当有人在拗罾,觉得很有趣,都会驻足观看。有一条通向濠江很长很银长的赤港和青篮两乡的排山洪石涧,名叫“赤港坑”(下短段为咸海水,上长段为清澈山泉水,村妇洗衣服的好去处,本地流行一句话,“赤港坑刷白齿”,多年前已被盖成阴沟上面铺成道路)。就在赤港坑和濠江交界处,记得有一位阿伯搭台拗罾。他把罾袋放下沉入水里,罾袋底外系石块以助下沉,过了一会儿,阿伯就拉着绳子把罾袋提起,里面有虾子、蟹仔、各种鱼仔,活蹦乱跳,阿伯就将它们扒入“网靴”再倒入桶里,然后又把绳索松开将罾袋放入江中,等待鱼虾自投罗网,反复地进行着。每次遇到阿伯在拗罾,我都站傍边痴迷地观看,有时会看上两个小时,看着阿伯收兵回营,满载荣归,露出愉快的笑容。好久没有看见拗罾了,听说东湖海边现在还有这事儿,不过是租给外来游客作为休闲活动,增添旅游情趣。

随着海底资源日趋减少,浅溪塭池的鱼虾更是稀有,闸薄、踏脚窟、落溪、拗罾也就无行情。再加上改革开放,私有企业的广泛兴起,私有商店的大量张开,职业的自由和多样化,劳动力得到充分发挥利用,经济从其他行业得到收入,这些收获越来越少的捕捞作业自然而然就被淘汰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这种讨海方式至今没有了。

信息来源:濠江文协

编辑整理:濠江宣传

了解濠江,爱上濠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