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准防控回应长假期待,基层怎么办?

2022-01-26 10:48:38

  半月谈评论员 郁建兴

  与疫情斗争旷日持久,我们对病毒传播方式的认识已大有进步,各地防疫已颇有可称道的经验,当年不得已以“一刀切”为代表的严峻形势下的非常之策,恐怕不应再是施政者自然而然的选项。简单以危机治理替换常态化治理,成本高企、劳民伤财,不是可持续之计。如何在基层治理的日常逻辑中真正落实精准防控的“准”字,是值得深思的议题。

  面对更为隐蔽、传播力更强的病毒,除了继续做好全民疫苗接种收官阶段的引导工作,还需要基层治理进一步精准,将智能化的技术与智慧化的政策结合起来。两办前不久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由此可见,分类分级有的放矢,从容灵活宽严相济,才是“硬道理”。

  动辄“全域黄码”“禁止出行”,不是妥当的治理办法,徒然损伤了公权力的信誉。

  要真正做到精准防疫情、统筹谋发展,领导担当的“力”、防控措施的“细”、基层因应的“智”,是缺一不可的三个条件。

  首先要认识到,疫情仍有反复可能,风险一时难于杜绝,这检验的是地方领导的担当之“力”。动不动就“一刀切”、层层加码,看似着眼于严防死守,实则是地方领导怯于担责,上位干部层层甩锅避责的懒政与怠政。须知,防控风险不是把社会彻底管死,一潭死水自然风平浪静,却谈不上任何生机。

  担当如何见于实处?形成有效制度安排可能比勇气和决心更重要。治理不可能不与风险打交道,基层出了问题,要精准分析问题的根源,也要充分考虑一线是否做到了有效处置、积极应对。简单的“一票否决”,拿问责基层出气,并不可取。基层想要干事,最期盼的就是制度化的容错机制。

  领导敢担当,还要防控够精准,这是精准施策的前提。通过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一系列追踪手段,我们的排查效率已经大为提高,流调水平也在不断进步,这些都使得以最快速度阻断疫情传播成为可能。但需要注意的是,精准的内涵,不止于一个“快”字,“细”同样重要。

  先进技术带来的保障力度要让群众可知可感,关键就在“细”的落实。着眼细处做好受疫情影响群众的心理安抚,政策细节充分体现面向群众所思所盼的换位思考,是基层精准防控最需要耐心与恒心的工作。

  严查密筛、分类监测,是否考虑了群众具体的生活安排?统一及时的信息发布,是否各年龄段民众都易于接收?更不必说信息的重复采集与莫名泄露,已经给一些群众造成了持续而切身的困扰。不要怕向群众公示,不要怕群众来监督,保持与群众良好沟通方式,“细”的水平才能动态提升。

  精准防控、精细治理,最终都要靠基层执行。基层能力跟得上,才能让精准防控充分发挥效力。面对其来难料、其势难测的风险,基层治理如何做到一个“智”字?手段要多样、反应要灵敏、切换要及时,这就对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工作流程的部署,提出了更高要求。治理能力现代化,末梢正是最见真章的地方。经此一“疫”,如何确立基层治理团队能力更新的有效机制,各地不应忽视怠慢。

  病毒变种威胁下,防控失准更可怕。新年伊始“两节”之间的时段,正是疫情防控吃紧关头。在落实《通知》部署中“引导错峰出行、降低旅途风险、加强人员防护”前提下,如何让百姓于不确定局面中仍能品味年的温暖、家的温馨?各级施政者应当及时检视一下治理方式与治理政策的“装备库”,勇于改进、敏于更新。一方面接通科学的天线,一方面留意民情的地线,切不能把民众正常生活划成火线。(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原标题:《以精准防控回应长假期待》 【编辑:程子倬】

标签:

下一篇: “天才儿子”背后,精神类疾病问题需要更多关注
上一篇: 广西开行44对“红眼”高铁动车助民众春运返乡